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41972
日访问量:34

土木工程

  • 锈蚀钢筋全轻页岩陶粒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张升帆;曹国辉;张再华;朱迪文;肖勇刚;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钢筋锈蚀程度下全轻页岩陶粒混凝土(ALSCC)梁的抗弯性能,分析了梁的破坏形态、正截面承载力及挠度变化规律,并基于此,建立了锈蚀钢筋ALSCC梁(简称锈蚀ALSCC梁)短期刚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ALSCC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抗弯破坏形态相似;《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建议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于未锈蚀ALSCC梁;中度和重度锈蚀ALSC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相对未锈蚀ALSCC梁损失分别约为4.8%和24.0%;本文提出的锈蚀ALSCC梁短期刚度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精度较高。

    2025年05期 v.34;No.13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盾构掘进参数对刀具磨损的影响规律与预测模型研究

    文靖尔;肖海鹏;李杨;

    为探究盾构掘进参数对刀具磨损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刀具的磨损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建立了刀具磨损预测模型,并将模型预测值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和土仓压力3个关键掘进参数的刀具磨损离散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砂卵石地层合理的掘进参数是掘进速度为25~35 mm/min、刀盘转速为1.2~1.5 rpm、贯入度为12~17 mm/r、土仓压为力60~80 kPa、推力为28 000~30 000 kN。

    2025年05期 v.34;No.13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建筑与城乡规划

  • 基于居民属性的广州市环境差异性分析

    张得泉;黄宇;邹煜凯;冯超;娄驷渭;

    本文基于环境遥感数据和居民手机信令数据,从热岛强度、植被覆盖度和生活便利度3个维度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根据出生地和年龄段分析了居民属性,并以此分析了广州市环境与居民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而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出生地分类的本地居民群体和基于年龄分类的老年群体在居住环境和便利度上占据显著优势,而临近省份的外来群体和年轻群体则面临较大的不公平对待;未来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新开发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外来人口和年轻群体的居住环境,以及推动生活便利设施的均衡配置,进一步提升居住舒适度和环境公平性。

    2025年05期 v.34;No.137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基于绿色TOD理论的轨道交通站域建成环境评价

    桂汪洋;吴迪;

    绿色发展的轨道交通站域对于实现低碳城市建设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当前研究在综合视角和评价标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本研究基于绿色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理论,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和蓝绿空间3个维度选取了10项关键指标,构建环境评价体系,并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地铁3号线各站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广州东站等站域在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方面表现优异,而高增等站域在服务设施配置和公共交通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3)广州地铁3号线站域内蓝绿空间资源分布不均,其中广州塔站域蓝绿空间资源最为丰富,而岗顶等站域的蓝绿空间资源则相对不足。

    2025年05期 v.34;No.137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冲突水平测度:以十八洞村为例

    王钊;贺彩虹;范荩予;

    为评估旅游发展是否对村落生态造成潜在影响,本研究以典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十八洞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冲突指数模型,分别分析2013、2018和2022年该村的空间冲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的发展并未对十八洞村空间环境造成显著破坏,其反而呈空间冲突平均值持续降低的趋势,且整体保持在基本可控范围内。2)2013—2018年为旅游快速发展期,空间冲突平均值降低幅度相对平缓;2018—2022年为旅游发展稳中向好时期,空间冲突平均值下降幅度显著增大。3)十八洞村稳定可控单元区域主要呈片状集中分布于西部山林地区,基本可控单元主要呈块状分布于农业耕作区域,基本失控单元主要呈带状分布于道路建设用地区域,严重失控单元分布较为零散。4)道路修建为加剧空间冲突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5年05期 v.34;No.137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智慧与生态城市

  •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乡村空间治理探索:以益阳市泉交河镇五村连片示范区为例

    吕贤军;刘艳玲;汤慧;

    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乡村空间重构,使得乡村空间治理面临新的困境,而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此类复杂性,所以亟须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研究优化乡村空间治理路径。通过对益阳市泉交河镇五村连片示范区空间治理路径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空间关系复杂、空间治理失衡等挑战中的应用潜力,并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3个层面提出治理路径,即:在生活空间层面,聚焦“集聚”特征突破行政壁垒,以“流”畅通要素循环;生态空间层面,运用“非线性”思维修复生态网络,借“多样性”激活共生治理;生产空间层面,通过“积木重组”“标识牵引”“内控升级”重构协同链条。

    2025年05期 v.34;No.137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韧性关联性研究:来自2007―2020年的经验证据

    张荣博;郝龙;钟昌标;

    选取我国大陆县域数据并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来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生态韧性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在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确定县域生态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政策评估方法和空间计量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估,并借助熵平衡法和工具变量法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建设每提高1个单位,处理组县域的生态韧性指数平均增长约0.80%,新型城镇化建设每提高1个单位标准差,试点县域生态韧性指数平均上升约0.27%。2)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东部和西部试点县域邻近地区的生态韧性水平产生持续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土地开发数量日趋集约,土地开发质量高效和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是重要传导机制。可见,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集中片区更应该遵循韧性宜居的发展理念,避免城镇化建设“畸形”。

    2025年05期 v.34;No.137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通勤出行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康玮 ;王群 ;张理政 ;宁萌 ;

    通勤出行作为城市居民日常重要的活动,一直是城市交通、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24年通勤出行研究核心期刊作为基础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国内通勤出行研究发文数量和质量近几年在波动中仍保持较高水平,但作者和发文机构的合作程度均较低;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城市通勤现状考察与对比研究、城市通勤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通勤出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3个方面;2011年之后的热点演进趋势可分为2011—2019年和2020—2024年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关注城市通勤特征分析,以及通勤问题在城市交通层面的探讨,第二阶段更加关注对通勤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及新方法的运用。

    2025年05期 v.34;No.137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语义匹配优化研究

    肖哲文;

    为提高工业自动化数据的语义解析精准度,针对工业自动化领域通用预训练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在专业术语处理上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近邻(nearest neighbor)的语义匹配排序优化方法,并选取了几类典型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包括Distil RoBERTa、T5和MPNet,作为对比基线,通过实验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使Distil RoBERTa模型的匹配准确率由78%提升至85%,T5由80.5%提升至85.5%,MPNet由81.5%提升至86%,同时还保持了良好的计算效率与鲁棒性。

    2025年05期 v.34;No.137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数理与化学材料

  • 富铝精炼渣处理模拟含铜废水研究

    黄毅;曾敏淇;吴祁鸿;库文珍;张德江;

    本文研究了温度、渣投加量、铜离子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富铝精炼渣处理模拟含铜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初步探索了其处理机理。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精炼渣去除铜离子;当反应温度为50℃,渣加入量为1 g/L时,渣对质量浓度为40~100 mg/L模拟含铜废水中的铜离子去除率接近100%;富铝精炼渣去除铜离子的主要机理为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空气中CO_2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沉淀。

    2025年05期 v.34;No.137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产粮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

    彭晓赟;曾定民;傅家俊;刘莉;库文珍;陈锋;

    本研究将益阳市兰溪镇产粮区分为6块区域,并测定了各区域土壤的水分、干物质、pH值、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硅含量7个指标,同时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对养分进行丰缺诊断及肥力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块区域土壤水分含量为3.31%~3.98%、干物质含量为96.02%~96.69%、pH值为5.15~5.48,有机质含量为25.59~31.59 g/kg、有效磷含量为20.12~24.87 mg/kg、有效硅含量为95.87~119.78 mg/kg,可见,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和干物质均维持在国标认可水平;有效磷处于二级水平,含量较高;有机质和有效硅分别处于二级与三级水平,含量适中;土壤pH值为三级水平,存在土壤酸化问题。因此,兰溪镇产粮区土壤肥力良好但酸化问题明显,需要进一步消减酸性。

    2025年05期 v.34;No.137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下载本期数据